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當時的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眷村的家庭組織以男人為首,他們同樣也是薪餉、眷糧的來源,而且在「國仇家恨,忠黨愛國」的時代使命感下,往往呈現出一個雄壯、威武的感覺,因此對眷村的小孩而言,父親的樣貌從小便叫做「威嚴」。軍隊裡頭講求紀律與服從,習慣這樣生活的眷村父親回到家後也就以一家之主的姿態發號施令,並以軍事化的教育管教子女,使「男性為主的意向」更為明顯。另外,因為父親多半不在家,母親在眷村中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從一些口述中我們也能得知,眷村孩子之所以排外且常混幫派的原因,往往與父親在生命成長中的缺席有所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