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當時的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由中國大陸不同省份、縣市所組成的眷村人口,加上包括閩南、客家、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眷村太太,眷村就有如萬花筒般,在各式的鄉音、方言、語言中夾雜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信仰,使狹小的眷村裡頭承載著獨特的融合之美。這樣的狀況起於撤退時部隊規定不許攜帶眷屬,加上來臺後又限制僅有軍官才能結婚,且要超過28歲,這造成最少有七成到八成的眷村媽媽皆是臺灣籍,有的是在駐地附近的民家少女,有的是自行認識,更多的是經人介紹,這也締造出許多「老芋頭跟番薯」的老少配姻緣,也是眷村文化景象的特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