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當時的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自民國37年(1948)起的遷臺行動共有19次,移入人口估計有150萬至200萬人,也開展了一個經濟蕭條、糧食不均、物價高漲、物力維艱的時代。四十年代,政府積極準備反攻大陸,這也註定眷村一開始的命運,僅為遮風避雨的容身之處,接收日軍設施及宿舍,修建既有工廠、倉庫、校舍,或是自行以竹子、稻草、泥巴等修建的眷舍,如野草般在臺灣四處生根,以桃園市的眷村為例,許多眷村建在軍營附近或郊外、墳墓邊的土地。這樣的眷舍,擁擠、狹小、簡陋、不便成了其最大特色,直到民國46年(1957)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提出「為軍眷籌建住宅」的構想,讓長達十年的竹籬笆歲月如同天降甘霖般,終於盼到迎來新生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