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當時的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眷村的命運自始便是顛沛流離,是時代的動盪,也是歷史的悲劇。最早的眷村可回朔到民國21年(1932)的江西,陸軍第1師師長胡宗南為了安置眷屬,開始集中住宿、代租民房、代付房租,並鼓勵眷屬生產手工製品,子弟也由公家付費送進各級學校接受教育,可謂眷村之濫觴。作家王鼎鈞在民國97年(2008)的《聯合報》中寫道:「軍人的眷屬住在民家的空屋裡,甚至要求房主『擠一擠』,…...部隊調動的時候,先頭部隊提前一步到達,村長陪著他挨家挨戶看房子,誰家的房子適合誰來住,他用粉筆寫在大門上,稱為『號房子』。…...那時軍眷多半很窮,房租當然『免談』。」由此可窺見當時「眷村」的不成熟與失序。今日所見的「眷村」樣貌與內涵則全為民國38年(1949)政府遷臺以後所締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