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斗六東聚落與民番界址圖

「斗六東」在當今林內鄉林茂村,戰後稱為茂興聚落,斗六東是舊稱,一個看起來並不重要和起眼的聚落。這裡原是原住民的生活場域,何以聚落稱為「斗六東」?當地居民則有不同的說法,譬如說是位於斗六東側,所以名為「斗六東」。不過從清領時期的輿圖和文獻可知,「斗六東」早已存在,顯然該名詞與最初居住於此的原住民族有緊密關聯。

斗六東天然環境北港溪流域的坪頂溪、斗六東溪、大埔溪流經,伴隨漢人入墾腳步,且往內山地區開墾,逐漸入侵居住在該區域的原住民族。從乾隆25年(1760)的《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又稱「臺灣民番界址圖」中可見圖面並存紅線與藍線。紅線為「舊定界」,藍線則是乾隆25年(1760)的新定界。從兩線分布情況可看到,藍線往內山更加推進,可見當時漢人在早期侵墾情況之嚴重。以當時頒布「藍線—新訂界」部分,雲林縣有崁頭厝、庵古坑、尖山坑、斗六東等多處,表示斗六東聚落早年扮演西部平原地區進入淺山丘陵的前哨站角色,而此也意味著原住民喪失原來的生活領域空間。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乾隆民番界址圖》〈藍線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 田野調查口述資料整理
  • 撰寫者
    沈沐蒼
  • 創作者
    沈沐蒼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04/8/12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清領迄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