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民國64年),時任龍眼社區理事長的林允發先生至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社區觀摩,發現當地因種植茶葉、家家戶戶經濟富足、有車有房,回思自己地處高山的龍眼林,時時雲霧繚繞、日夜溫差又大,更適合茶樹生長,且日治時代,這裡即種植蒔茶樹。於是林允發先生便著手栽種計畫。
1976年(民國65年)種植七千株青心烏龍於園中,開啟了高山茶的先河。隔年農政單位舉辦了一連串講習活動,邀請茶業改良場前往指導,並到鹿谷、名間等茶區觀摩植茶、製茶的技術。1977年(民國66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指定此區為「高海拔茶樹栽培示範茶園」,林允發更於鄰近村落大力推廣高山茶,廣邀太平、太興、瑞里和太和等村民一起研習。初次製成兩三百斤成品,茶質醇厚回甘,大受市場歡迎,在媒體相繼報導之下,消費者積極購買,龍眼林茶一片錦繡前程,其他村落爭相種茶,在民國7、80年代,高山茶片及梅山地區,幾乎成了台灣茶的代名詞。
位於嘉義縣梅山鄉一處村落,因遍佈原生山龍眼樹而得名「龍眼林」,卻是臺灣高山茶的發源地。現今(2019年),梅山茶已擴展至竹崎石棹、阿里山樂野,嘉義縣政府便推動阿里山高山茶行銷國際。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