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義崙埤與「水神祠」

「大義崙圳」最初乃是自濁水溪(早期西螺溪)南岸引水入圳灌溉,據日治時期和戰後文獻,最初於道光5年(1825)自當今五塊厝聚落興建土堤竹笱構成的堰堤,運用上游埤圳餘水攔水灌溉。清光緒末葉《雲林縣采訪冊》「布嶼東堡」〈水利篇〉對於大義崙埤記載:「源從西螺堡鹿場圳、十三莊圳而來,灌田一百餘甲。流至布嶼西堡鼻仔頭,匯於虎尾溪。其埤是業、佃合築。」清楚指出興建資金來源採「業佃合築」以及有關取入水口與灌溉面積等。

日治時期因〈公共埤圳規則認定〉頒布,使得此埤圳歸官方轄屬,並在大正年間與昭和9年(1934)左右迭有興修。更特殊的是,位處今日雲林縣二崙鄉埤塘部落所在的「大義崙大排」,俗稱「十磅仔」,圳渠旁,至今留存一座當時興建「二崙水神祠」,或名為「二崙河神祠」。不過相關研究者認為應採用日本所使用的稱謂「水神祠」或「水神宮」較妥當。

水神祠確切興建資料不詳,不過根據田野訪談以及水神祠建築外觀推斷,其興建年代大致在昭和9年(1934)左右,亦即大義崙埤圳再次興修的時間。不過重要的是,日人敬拜水神的水神祠在雲林僅存這一座,也是臺灣目前少數僅存,可謂彌足珍貴。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雲林縣采訪冊》 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斗六廳告示:公共埤圳規則認定〉 3、 田野口述訪談資料
  • 撰寫者
    沈沐蒼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道光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清領迄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