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西圳」位處濁水溪南岸的西螺鎮,早在清康熙53年(1714)便有漢人入墾西螺引溪水開圳灌溉。但首次見諸文獻則是乾隆12年(1747)《重修臺灣府志》,道光20年(1936)周璽主纂《彰化縣志,水利篇》「西螺引引莊陂:在西螺社。康熙五十三年諸羅縣周鐘瑄捐銀二十兩助民番合築。」而《雲林縣采訪冊》載「十三莊圳源自西螺街北方起,溉田一千餘甲。」
其最初由漢人向原住民贌租原屬「西螺社」的土地,開發埤圳設施資金則由諸羅縣官方出資。道光版《彰化縣志》亦載,原先水源豐腴之地早已拓墾大部。從近代的《雲林農田水利會志》文獻亦知,當地在乾隆46年(1780)由西螺堡埔心莊陳榮德號與永定厝莊吳洽豐號兩大墾號集資合股,將原康熙年間「引引莊陂」加以重修,並更名「引西圳」,又涵蓋13莊落之多,故稱「十三莊圳」。明治39年(1906)6月,斗六廳頒布告示納歸「公共埤圳」,明治42年(1909)改歸「引西圳組合」,並歸斗六廳管理。
當地耆老指著現場,有兩臺百多年以上歷史的豎軸水輪發電機被棄置於一旁。由於「集集攔河堰共同引水」與「麥寮六輕工業區」從濁水溪直接引水,因此此處早已無水,現場所見荒煙漫草,農民早已無水可供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