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紅葉少棒傳奇

原住民棒球運動起源很早,明治39年(1906)臺灣總督佐久間馬太即將棒球引進山地部落,希望藉著由學校老師教學生打棒球,讓原住民有發洩體力的媒介,以減少原住民的抗日行動。大正10年(1921)第一支原住民球隊「高砂棒球隊」在花蓮成立,4年後化身「能高棒球隊」遠征日本,第一局只打4局就已28:0大勝,此行獲得4勝1和1敗佳績,因而開啟臺灣原住民棒球運動。民國52年(1963),林珠鵬派任紅葉國小校長,發覺全校學生有96人,平常到校只有3、40人。當年部落的射耳祭,村民以棒球賽來慶祝,幾乎所有學生皆到場參加。林校長認為可以組棒球社吸引學生回學校上課,於是成立校隊,果然幾乎學童都回到校園。當時學校操場佈滿石礫,部落頭目下令族人總動員,整理場地。由於經濟拮据,球棒與球的耗損驚人,教練古義乃與隊員尋找適合的竹材、卵石,加工打造,創造「以石為球,以竹為棒」的紅葉奇蹟。民國53年(1964),成軍未滿一年的球隊,出征臺東縣縣長盃第二屆棒球賽即奪冠。民國58年(1969),首度參加世界少棒即奪冠。民國79年(1990),臺灣省教育廳為表彰紅葉少棒對臺灣棒球的貢獻,專款全額補助臺東縣政府,在紅葉國小興建紅葉少棒紀念館,展示相關史料。本篇詮釋資料參考自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的《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此書出版於2011年,由趙川明主編,內容編排方式乃依照各文化景觀在縱谷中的位置,由北至南依序介紹。本書撰寫嚴謹,考據詳實,引用文獻、論文、公報、專書、鄉鎮誌等資料,也有田野調查獲得的口訪資料,此外,本書亦蒐羅了豐富的老照片,在在呈現了再地的珍貴記憶。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檔亦請勿任意切割使用與散佈。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日出臺東:縱谷文化景觀
  • 撰寫者
    蔡穎璇
  • 創作者
    趙川明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1/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