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9年(1960)9月,國防部在泰源盆地興建一所可容納500人的特種監獄,稱為「國防部泰源感訓監獄」。泰源監獄完成後陸續集中臺灣各監獄「政治犯」,大部分都是無期徒刑、15年以上等刑期較長的政治犯。刑期較重的如施明德、柯旗化、陳三興等人關在義監,刑期較輕的關在仁監。
泰源監獄前臨東富公路,背依陡峭的馬武窟溪斷崖,高聳的圍牆,大門上方鑲著金黃色的「清溪山莊」大字,附近地名也因此稱為清溪。
民國59年(1970)泰源監獄發生暴動,稱為「泰源事件」,此後政治犯管訓重心移至綠島,泰源感訓監獄不再收容政治犯,翌年改制為泰源軍人監獄。民國73年(1984)政府實施一清專案,泰源職三總隊收容人數激增,探監的人絡繹不絕,連帶帶動泰源盆地的餐旅業興起。
歷經幾度移交更名後,民國81年(1992)臺灣泰源監獄正名為「臺灣泰源技能訓練所」,收容保安處分強制工作受處分人,並附設臺灣臺東監獄泰源分監,兼收部分受刑人。
本文字摘錄自2009年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之《日出臺東-東海岸文化景觀》,主編為趙川明、林韻梅,描寫東海岸文化景觀、族群與信仰。東海岸的族群豐富,計有阿美族、西拉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等族群。宗教現況包括傳統漢人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全書考證詳實,因此,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