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義德埤導水路

義德埤於斗南鎮將軍里興築貯水堰堤,其導水路所延伸形成的綿密圳路因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開通,而以暗渠圳路進入斗南鎮市中心,因此今在市區仍能見早年清領時期水渠兩側的磚造結構。在地人一般慣稱「新埤」,乃是相對於俗稱「舊埤」的他里霧埤。

即使是當地耆老亦對義德埤不甚瞭解,僅曉得地籍為義德段。若查閱戰後雲林縣農田水利會與清領與日治時期諸多文獻對於「義德埤」的敘述,當中《雲林農田水利會志》記載清嘉慶16年(1811)水源引自崙仔溪,最初是由大東莊沈卯生等160多人集資開設。輔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當中《公共埤圳規則》有關義德埤的記載,舊稱「他里霧番仔埤」,於明治41年(1908)因具備公共性而被認定為公共埤圳,並更名為「義德埤」。又對照清康熙年間諸羅縣令周鍾瑄主纂《諸羅縣志.水利篇》:「他里霧番仔埤在他里霧社,康熙五十年,莊民合築。」康熙50年(1711)漢人先民入墾他里霧社初期向當地原住民取得土地拓墾權,並興築埤圳引水灌溉。

從上述相關史料,不難發現,兩者名稱演變,足以說見證早年漢人先民進墾斗南鎮內初期「原漢關係」的變遷,以及因「贌耕制度」業佃關係,所導致原住民與漢人間「番大租」的消長。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斗南鎮
  • 別名
    新埤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6771369
  • 所在地-經度
    120.4760808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1、 《諸羅縣志》 2、 《台灣省雲林農田水利會志》 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公共埤圳規則認定》 4、 田野訪查口述
  • 時間分期
    清朝至日本時代
  • 撰寫者
    沈沐蒼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