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2年西螺大橋續建工程鋼樑上工作人員照片

此張照片為1952年西螺大橋續建工程時,工作人員站於兩層樓高的鋼梁上之照片。西螺大橋是由美國懷特公司工程師蒲克難(Buchanan)採取「華倫氏穿橋式」工法所設計,這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第一項重大交通建設,總建設經費高達一千四百多萬。 此項工程最大挑戰於鋼樑的組裝,鋼材需先從美國運至高雄港,再以鐵路輾轉運至工地現場,總共使用了鋼材五千三百餘噸。根據當時受僱擔任鋼樑鉚釘卯合的西螺工人回憶,鉚釘卯合需由兩組工人配合,一組人在橋面處負責將鉚釘燒紅,再以特殊夾具將鉚釘拋給位在二層樓高的卯合工人,工人再將火紅的鉚釘,趁有可塑性時迅速將鉚釘捶入鋼樑孔洞中,待冷卻後即會牢固的接合。此種技術需要良好的默契並兼顧安全,火紅鉚釘低拋高接的步驟,也讓美國工程師嘆為觀止。最後橋面油漆工程,仍以人工作業進行,分成丹紅、灰漆、灰綠三次粉刷,共使用了油漆六千三百加侖。西螺大橋肩負著台灣南北交通暢通的重大使命,因此建橋工程處處長洪紳戰戰兢兢地監督工人,希望早日完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趙元才
  • 創作者
    螺陽文教基金會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