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東螺溪(舊濁水溪)流經北斗街南方,清治時期發展為北斗渡船口,是濁水溪河運的集散中心,因交通下達鹿港,同時也作為鹿港的內陸河港。位於南北縱貫古道的交會點,河運興盛造就北斗的繁榮,卻也因東螺溪的淤積而衰落。現於早期水運轉結處(現址北斗河濱公園景觀之一的五權路七星橋旁),立有一塊石碑以供紀念。
北斗,俗稱寶斗,「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這是北斗當地居民無所不知的俗諺。現今所見的北斗街,其前身為東螺街,是乾隆時期搬遷後的地點。因嘉慶11年(1806),發生漳、泉械鬥,繼而東螺溪氾濫成災,由舉人楊啟元、林煥章、武舉陳聯登、監生陳宣捷、總理高培洪等議,移建於現今位址。
搬遷後的北斗之所以能快速發展,歸因於水陸交通樞紐,因水運可達鹿港、林圮埔(今南投縣竹山)、西螺,陸運向東經過赤水,進入今南投縣,向西可達番仔挖(今彰化縣芳苑),當時人們會在此休憩,又以東螺溪與鹿港相連,被納入鹿港經濟圈,北斗很快就發展為商業重鎮。後數十年,濁水溪主流不斷改變,且上游挾帶的泥沙使臨海港口淤積情形日趨嚴重,讓北斗與鹿港的交通優勢不再,榮景消散。
日治時期的北斗由商業機能集散中心,轉為兼具商業與行政機能的都市,機關林立。雖然有行政機能的加持,仍舊無法扭轉交通的劣勢,過去溪流淤積,加上周圍三條溪流的地理環境限制,縱貫鐵路並沒有經過北斗,這也讓北斗從一個對外交流頻繁的窗口,變成鮮為人知的小鎮。儘管榮景不再,北斗居民回憶過往興盛,仍以家鄉為傲,現今政府也積極實行區域型計畫,保存北斗在地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北斗的人文風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