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玉子在分類上屬於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為台灣特有種,雌雄異株,隱花果,主要分布在平地至中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雲林古坑斗六附近山區也有不少,以野生採集方式為主,但隨著人為的開墾與破壞,現在雲林野生愛玉已經難得一見,反而在近年有農民於斗六地區栽培成功,成為新興農業。
愛玉的由來,根據《台灣通史‧農業志》記載「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採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15,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採者日多,配售閩、粵。按愛玉子,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
明治37年(1904),日本牧野富太郎發表在嘉義廳下打貓東頂堡生毛樹莊(今現嘉義縣梅山鄉)採集得之愛玉子標本,訂其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植物學家認為愛玉與薜荔十分相近;但薜荔在植物分類的學名發表較早,因此現代學者大多將愛玉處理成薜荔的變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