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貝殼化石散佈於樟湖風景區吊橋下,清水溪支流石鰻坑溪的河床上。貝殼化石是海扇貝類化石的密集區,貝類化石層大約有30公分厚,這些貝類化石為斧足類,有海扇蛤、錦星善蛤、錐螺、黃玉螺等,此外一些單體珊瑚和少許海膽化石也可在此見到,年代估計約在350至500萬年之間。此區到處可看到密密麻麻的貝殼化石,以扇貝化石分佈最多,堪稱臺灣極為特殊的化石奇觀。
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和經濟部民國64年出版的《地質概論》資料記載,樟湖化石區附近出露的地層屬於桂竹林層之大窩鈿砂岩段,主要岩石是由黑灰色泥質砂岩組成,間夾頁岩或砂頁岩互層。這些海生貝殼化石,是證明樟湖地區在幾百萬年前可能是砂質至泥質的海底,也可能是淺海的溫水區的唯一證據。
化石區現場環境並不利於化石的保存。這片裸露於河床上的化石區,雨季河水暴漲時,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河水沖涮侵蝕,而在河水量小時,又有人為的踩踏,貝殼化石被自私的遊客挖走。經過長期的破壞,這個化石層已愈來愈薄,卻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本區應列為臺灣中南部本土化石教育保護區,妥善規畫管理,派人加強巡邏,保護臺灣史前造山運動的證據,並讓此區成為學者專家研究對象,以及學校師生戶外教學的環境教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