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50年代旗津木造船

本張照片是旗津居民黃秀美所有,是家中長輩留下來的老照片,照片中人物為黃秀美的阿公與朋友在漁船龍骨前合影。黃秀美老家位於中洲三路,後面為造船廠。日治時期,黃秀美的阿公幫日本人看顧杉木池,以提供造船產業使用,家裡的蚵田就在杉木池附近,每到下午退潮時間,就可以撿到大蛤仔。

1970年代,臺灣遠洋漁業起飛,漁船需求大增,加上高雄港躍升為商港,船隻進出頻繁,嚴重影響蚵仔養殖,經抗議協調後,黃家賴以為生的蚵田讓海軍徵收,父親則到造船廠工作,母親改在家賣船用螺絲,常需要到臺南或五甲的螺絲工廠批貨。黃美秀回憶起,每當一卡車的螺絲送到時,家中小孩就要將螺絲整理分袋,螺絲有很多尺寸,大的將近80公分,小的可能10幾公分,要將這些大小不一的螺絲分類,常要花上一天的時間。

因現今船隻多為玻璃纖維製成,用不到螺絲,黃家的螺絲店生意銳減,僅剩下造船廠內移動船隻的軌道需要螺絲,產業變遷極大。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立中山大學
  • 資料來源
    林佩穎、李怡志(2016),港都人生-旗津島民,木馬文化出版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