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台灣人稱基督教為「番仔教」,亦即洋鬼子的宗教,因基督教不拜祖先,也不點香祝禱,民間流傳著「落番仔教,死嘸人哭」的俗諺。儘管如此,在早年民間信仰頗為興盛的雲林,仍有許多人決心擁抱上帝,成為基督徒,其中,擁有140餘年堂史的西螺長會教會歷史最為悠久,所分出的子(支)會,如斗六教會、土庫教會及崙背教會也都有百年歷史。
位在今崙背市區大同路上的崙背教會設立於明治33年(1900)至今已有119年的歷史,原先位於崙背鄉水尾村,並以老地名「崩溝寮」作為教會的名稱,當時醫藥不發達,家中若有小孩拉肚子或發燒,在沒有退燒或病沒有起色時,就全家聚集一起,準備一碗白開水,一起禱告之後,讓小孩子喝下,足見當時信仰的單純和克難。
戰後,崩溝寮改隸為水尾村,「崩溝寮教會」也跟著改名為「水尾教會」,此一時期,教會信徒越來越多,原本的禮拜堂漸不敷使用,民國39年,恰逢崙背街上的「崙背劇場」的主人因經商失敗,急欲脫手,教會信徒便集資將戲院買下,整修為新禮拜堂,並改名為「崙背教會」,此建築空間一直延續到民國61年才改建為現貌,教堂內仍保存民國39年崙背教會落成時所獻立的「宇宙主宰」匾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