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碧飛是旗津當地有名的耆老,能設計多種耐用的漁具,深獲漁民喜愛。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時,全家改日本姓「濱川」,是海邊住民的意思;戰後,每當漁汛期時,父親和兄長會站在竹筏上,一個人負責控制漁筏,另一人將網放入水內,形成一個馬蹄狀的路徑,等魚入網後,灘上眾人將網後拉,即可收獲,當時旗津許多漁民靠著豐厚的漁產致富。莊碧飛退伍後,開始和家人一起出海捕魚,有時到臺南、東港,更遠到福建、汕頭一帶。大約到四、五十歲後,結束討海生活,與父親和兄長開始作漁用網具的生意。
莊碧飛先向紗行批來棉絮,請村裡的人一起工作,多半由女性負責局部,自己再拼接完成,便可以賣到南部幾個漁港。戰後,漁網材料改成尼龍,更為耐用。
莊碧飛現在雖已八十多歲,但仍常在港邊自家門口前工作,身旁放著竹製的梭子、紡錘、網目尺、小刀、剪刀,默默的數著網目的尺寸、快速將繩索結成漁網,或將線索撐開,穿過梭子,夠成平整規律的交叉菱格,製成網。他靠著多年的漁業知識和經驗,研究網距技術,改良繡法、網目、構法、耐水性和防刮等細節,製作耐用的撈網,許多養殖業者或海產店攤販都特別喜歡向莊碧飛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