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十八張犁廖家古厝綿盛堂

十八張犁廖家古厝綿盛堂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十八張犁廖家古厝綿盛堂

犁為計算田畝大小的單位,1犁為5甲,18張犁便是90甲。90甲若都是水田,又是同一家族所有,此家族必定富貴,富貴之家大抵都會把自己的宅邸蓋得闊氣、裝飾得華麗一些。十八張犁的廖家綿盛堂就是這樣的代表,日本時代,雲林各地的農田隨著堤防的整建以及農耕技術的提升,收益越發好起來,因此,許多家族開始興築大宅,這個現象在詔安客分布的地方特別明顯。綿盛二字帶有吉祥意涵,綿代表子孫綿延不絕,盛代表昌盛,希冀家族富貴。在雲林詔安客的分布區,房屋的堂號常常是自己命名,具有吉祥的寓意。

綿盛堂本為蓋薄仔瓦的古厝,但因為那場三進三出的韋恩颱風,而被掃落損毀。在缺乏薄仔瓦的情形下,古厝的屋瓦只好換成水泥瓦。除了瓦片損壞外,綿盛堂整體保存良好。外部的日本彩磁保存完整,樣式多變,搭配洗石子工藝,能讓人看到日治時代的工藝之美。

綿盛堂正廳有田中畫師陳登科的精采花鳥彩繪並有主人所作的家訓,讀此家訓,可以讓人體會到過去廖家人對於教育的重視。除了彩繪與家訓,祖先桌的上方還有一方典雅的匾額,慶賀新居落成。主人歡迎大家參觀,但進入正廳前須先知會主人,才不會打擾主人家的生活。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十八張犁廖家古厝綿盛堂 / 撰寫者:李維漢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5965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與自行整理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雲林縣二崙鄉
撰寫者
李維漢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宣統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1895~1948)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