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聚樂社女子弟」照片,拍攝時間為1995年(民國84年)7月21日,拍攝地點在基隆街道,由郭美洲拍攝。婦人們皆穿戴遮陽帽、太陽眼鏡,身著素白長袖襯衫、俏麗粉紅裙子,並肩掛「聚樂社十八組」字樣的紅帶;其中,白手套的指端皆有開口,方便演奏指間的樂器。她們整齊劃一地吹奏嗩吶、參與遊行。
聚樂社,為一基隆北管團體,屬於福祿派,成立於清治末年。昔日農業社會,一般人在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後,尚有空閒時間,便需要藉著一些餘興消遣、打發時間;當時的居民認為:北管應該會很適合他們,便共同湊錢,從宜蘭請來了簡文登擔任老師。
眾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愈來愈有興趣,便開始定期聚會練習、演出,尤其是在媽祖、王爺聖誕等重大的廟會慶典時,更是竭盡全力演出,有出陣頭遊行,也有搭臺粉墨登場、或是純粹排場演奏,將廟會盛況帶到最高點,掀起了一股北管熱潮。
聚樂社的子弟,幾乎來自當地社區居民,早年限定男性才能加入聚樂社,最盛行時,子弟人數可達百人。戰後,在傳統戲曲逐漸沒落的時代,子弟人數大量減少,面臨無人願意學習北管的情況,聚樂社開始接受女性加入,因此有了女子弟。
隨著時代的推進、外來文化的侵襲、娛樂型態的改變,傳統的民俗戲曲,已不再受到重視;而同為北管團體的聚樂社,一樣陷入後繼無人的困境。截至1996年(民國85年)前,聚樂社除了每年固定的(1)迎媽祖、(2)放水燈、(3)請斗燈,一定出團演奏外,問到未來的聚樂社有何展望時,只見搖頭、歎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