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芸樓,名暉,號冰翁,於1898年(明治31年)出生,原籍浙江紹興,年幼時隨先祖遊宦於閩,定居於榕城。精通詩文,擅長書畫、篆刻,早年在京滬、閩浙等地舉行畫展。其詩文佳章,則屢次刊載於北京《雅言詩刊》、南京《中國詩刊》、《國藝月刊》;1947年(民國36年),南京「中國詩刊社」為其出版《芸樓詩稿》。
陶芸樓於1947年(民國36年)冬,抵達臺灣。當時,來到臺灣的目的,是因為中國國共內戰動盪,便應臺灣好友板橋林熊祥的邀請,帶家小來臺舉行書畫展;但是當乘坐的中興輪,靠抵基隆碼頭後,他們從此就定居基隆。
1948年(民國37年),加入「瀛社」、「薇閣詩社」。1949年(民國38年)加入「大同吟社」。此後則擔任「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特約編纂,可見其詩文、史學的長才。1950年(民國39年)秋所成立的「基隆市美術研究會」,公推陶芸樓為會長。1954年(民國43年)春,「七友畫會」成立,陶芸樓為其一成員。
關於陶芸樓的藝術,白雪蘭曾撰文歸納出4個要點:(1)師法古人畫風,例如石濤、八大興四王等。 (2)畫上題款,會直接道出摹仿的風格來源 (3)以山水畫為創作大宗 (4)「天澹天真」的風貌。
被譽為「詩、書、畫、印」四絕的陶芸樓,可說是基隆傳統水墨畫的開山鼻祖。他長年居住基隆田寮河畔的「船越別館」,至其終老;逝世於1964年(民國53年),享壽66歲。
陶芸樓的長子陶一經、三子陶晴山,皆先後名聞於全臺藝壇;而次子陶光,也在藝術領域發展,專研美術設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