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莉颱風致使基隆河水患」,發生時間為2001年(民國90年)9月,影響範圍為臺灣北部。
納莉颱風,自2001年(民國90年)9月6日生成。以其怪異的路徑、忽強忽弱的暴風結構、破紀錄的滯留陸上時間,挾帶400年來少見的龐大降雨量,重創全臺,成為最「怪」的颱風。
颱風肆虐臺灣期間,自基隆河上游開始,基隆、瑞芳、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地,均受創嚴重;至少有500個貨櫃被沖進河裡,沿著基隆河的數座水泥橋樑、鐵路橋樑,更遭到貨櫃的撞擊,有的嚴重斷裂,有的完全被沖毀,有的貨櫃卡在橋墩、鐵路上,猶如「貨櫃墳場」。
最終,貫穿臺灣的納莉颱風,於9月21日14:00開始逐漸消散,宣告其長達17天又6小時的生命史正式結束,結束其對臺灣的影響。
總計納莉颱風造成的災情,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納莉至少造成全臺82人死亡、20人失蹤、208人受傷,地下室淹水多達6,000多棟,37萬多戶停電、91萬戶停水。
而針對這次在臺灣北部造成嚴重災情的禍因:(1)基隆河 (2)貨櫃,在風災過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其中,關於基隆河整治的部分,以員山子分洪道最受到討論。
分析此次基隆河災害的原因:河流蜿蜒曲折、過度開發、市區排水系統不良、基隆河垃圾淤積造成通水斷面縮小……連當時號稱「亞洲規模最大」的玉成抽水站,也遭淹沒。在大自然無情反撲後,使得人們再一次省思,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道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