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的宜蘭小農,耕作面積雖然無法與慣行農業動輒數十甲的面積,但還是必須仰賴農業機器的協助。宜蘭員山友善小農徐士哲,2019年度的友善種植面積達兩甲半,今天是在他為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的田區,的第一批稻米的收割日。一早代耕業者就開始進入田區割稻,而當收割機內的儲穀倉滿了,就必須將倉內的稻穀先倒出,才有辦法繼續收割。小農徐士哲今年採用日光手工曬穀,因此稻穀不裝太空包,他在借來的小貨車上鋪上帆布,避免稻穀因存放與運送而掉落,然後收割機就可以直接把存放在儲穀倉的稻穀,排出到小貨車車斗的帆布上,小農徐士哲接下來會將稻穀載到曬穀場,進行曬穀的程序。今日台灣農村收割採用農業機器,大大降低人力的需求,縮短採收時間,而且農業機器的進步,讓收割的工序大大降低。如照片中的狀況,收割機採收後,排出的即是稻穀,大部分的稻梗、稻葉、雜草都在機器脫穀的過程中,被排除在外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