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茶苗扦插繁殖之演變—袋苗扦插

茶苗扦插繁殖之演變—袋苗扦插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茶苗扦插繁殖之演變—袋苗扦插

圖為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為試驗所需,扦插繁殖茶苗之情景。茶樹為常綠樹,必須採當年生枝條作為插穗,茶樹插穗長度大約超過3公分即可,但通常為5-8公分,必須帶有一枚大小是中的葉片。葉形較小的品種,通常帶有整枚葉片,葉形較大的品種,則只保留半枚葉片。由照片可看出已插入土中之插穗,均用塑膠牌標示,且僅留半枚葉片。

扦插繁殖為目前臺灣茶苗主要的繁殖方式。因早期(1978年前)以苗床扦插,茶苗多為裸根苗,種植時期受天候影響較大,遇乾旱茶苗易枯死,定植田間成活率較低。加上茶樹有連作障礙,如果直接扦插在土裡,扦插床除非消毒、換土或更換場地,否則無法再度扦插,因此才改用袋植法扦插。

詢問育苗已有44年經驗之老茶農,表示1978年(民國67年)左右開始袋苗扦插,此時扦插繁殖技術已較純熟,扦插成活率達8至9成以上。袋苗因帶有土團,有利遠途運輸,移植種植受天候影響較小,可忍受短期缺水,田間種植成活率較高。

不管苗床或袋苗扦插,健康母穗及育苗過程專業之管理對扦插成活率均有很大影響,但土壤才是影響扦插成活率之主要關鍵。為確保高扦插成活率,扦插之土壤需年年更新,故專業育苗場,需年年購買新土,但好的土壤來源愈來愈少,遇有好的土壤,也需即時購置堆放。為確保來年扦插用土,當年扦插完畢即需購置來年需用土壤,因此專業育苗場均需備有土壤堆放之場地。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曹碧貴
貢獻者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