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線鐵道行經陡坡,對於所有曾駕駛蒸汽火車經過此段的司機來說都是大考驗。末代蒸汽火車司機員劉坤秀,帶著豐富的經驗長年於舊山線奮戰,也成為舊山線鐵道迷的一員。他從民國45年起在鐵路局工作,直到民國84年退休,歷時近40個年頭。現在的他將滿80歲,除了高鐵外什麼車種都開過,在CK101、124、668、273復駛的那些日子裡也上陣大顯身手,仍舊充滿著駕駛蒸汽火車所需的體力與經驗。
蒸氣火車的靈魂在「燒煤」,但燒媒工作又熱又累。司爐的工作便是站在火爐邊,一面投媒並時時看好車上的壓力表,確認定壓的維持;也就是如果媒燒不及,火車會停下,還要顧及燒媒面積,才能應付得了蒸氣消耗。要讓燒煤順利,「丟煤炭」(投煤)是最重要的技術。劉坤秀描述最早使用的是人工挑的混煤,呈塊狀加細粉狀,如果沒事先用水灑到濕透,煤炭丟進爐裡還沒燃燒,就從煙囪吸出去了,爾後改用塊媒才比較輕鬆。此外,煤炭在爐內的均勻分布也是關鍵,因此必須用甩的進爐,才不會讓媒都堆積在一處。而因應舊山線爬坡路段的挑戰,以及為避免隧道內產生大量濃煙,更需要經驗的累積。也正是這種講究技術又極耗體力的工作活兒,開動了那個年代蒸汽火車的榮光,民國49年柴電機車引進後,司爐一職也走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