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先嗇宮龍柱,目前建築外觀仍維持清道光30年(1850)重建後之樣態,所有龍柱牆堵均是觀音山石之石雕。龍柱「蟠龍柱」,位置在三川殿及正殿,是用來支撐建築物的重量,龍柱大致可分成樸拙期、圓融期、成熟期與繁麗期。先嗇宮龍柱形狀屬清中葉以前一柱雕一龍,整體觀之仍是細瘦的龍柱,雕刻風格樸拙,此期稱為「樸拙期」,細瘦的龍柱,雕刻風格樸拙。台灣寺廟的龍柱又稱「蟠龍柱」,指未升天的龍。盤繞在柱子上,有壯觀瞻,歡迎訪客之意。據說龍有 9大特徵,分別是:駱駝的頭、鹿的鹿角、獅子的鬃毛、牛的嘴巴、狗的鼻子、蛇的身體、魚的鱗片、雞的雞爪、蝦的眼睛。龍身纏繞柱子一周,通常是頭下尾上,先嗇宮龍柱龍頭朝上,亦有民情上達天聽之意,較為特殊。而較近代的廟宇,在一柱上作雙龍,稱為「天翻地覆」法。台灣的廟宇石雕風格主要是由大陸閩、粵一帶傳入,在明、清以及民國初年隨著大量的移民而將閩、粵一帶的建築風格傳入。台灣廟宇中,龍柱常是神祇身份地位之象徵。所以,龍柱之雕飾,也代表了信徒對神明虔誠的表現。因此,龍柱形成了台灣廟宇建築之一大特色。而著名的百鳥朝鳳柱見於北港朝天宮、臺北保安宮、艋舺龍山寺及三峽祖師廟。其中北港朝天宮的作品,造形較古拙,似為清代中葉之作品,台北保安宮艋舺龍山寺的作品,皆為日據時期所雕造、雕工精巧、風格成熟;三峽祖師廟的作品,則為光復後作品,雕飾繁瑣,雕作華麗。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