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透過部分舉人、進士留下的考試硃卷資料,以及近年的研究成果,來探討開臺進士鄭用錫和北門鄭氏家族。首先回顧過去學者對鄭家的研究,也簡單介紹近二十年「科舉學」的發展。接著談鄭用錫的科舉經歷,並引用當時秀才考試留下的詩文,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考試過程。
從舉人到進士,能夠一次連續考上的人非常少。鄭用錫自己舉人就考了三次、進士考了兩次才成功,可見科舉之路十分艱難。而考中進士後,要真正等到官職,往往還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久。臺灣的進士只能先回鄉等待,在這段期間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例如協助平亂、捐輸、建城,並因此獲得比一般七品官更高的頭銜,以利未來分發。有些人雖然最後取得官位,卻未必實際赴任,或者只短暫任職幾年,就回到家鄉主持書院,培養後進。
除了正科出身的人才之外,清廷也會任用「捐納出身」的人。像板橋林家的林平侯,就是靠捐納進入仕途。他在回臺前已做到署柳州府知府,官位比多數正科出身的進士還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