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官方論述下的民間文學與「國民性」塑造──兼論五〇年代歌仔冊查禁一事

本文以歌仔冊查禁為楔子,試圖從大歷史敘事中探討官方查禁系統與民間文學之間的流變關係。國民政府的查禁政策意在將「民間文學」、「道德規訓」與「政治理念」相互扣連,其生成脈絡唯有透過跨時代的觀察方能明瞭。雖然1949年後統治環境與政策方針大幅轉變,其核心理念卻展現延續性,特別體現在透過身體規訓與道德改正來強化國體威信。「反共」的直接標籤與「道德改正」的迂迴路徑,實則同為國體建構與鞏固的手段,只是後者更需細緻的歷史脈絡梳理。

實際上,早在三〇年代,國共雙方皆已意識到民間文學的流動性與啟蒙性,能成為思想灌輸與規訓的重要載體。國民政府挪用傳統儒家「道德規訓」的觀念,結合軍事化、紀律化的思想模式,將三者內化為身體規訓,進而形塑官方欲建構的「國民性」。此一取向更早於在國民政府在中國時期便已成形。

總而言之,剔除不利於統治的封建思想,並強化有利於政權的道德觀,成為審查民間文學的重要依據。即使遷臺之後,歌仔冊仍依循此一思路接受檢視。然而,回顧五〇年代的查禁事件,亦可見以道德規訓作為檢查準則的侷限,特別在於標準易流於主觀與任意,使查禁本身充滿矛盾與漏洞。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貢獻者
  • 創作者
    周子謙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23/1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