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文本分析與時代考察,探討《鄭國姓開臺灣歌》多個版本的發行與改寫歷程,分析其所體現的歷史敘事技術與意識形態意涵。研究聚焦於不同版本在史觀上的差異,如何影響集體記憶的建構,並與當時反共氛圍及國家意識形態產生平行、匯流乃至交錯的關係。本文指出,連續改寫的需求,反映「反共文藝」在探索邊界時的張力與試探。
1955年版本以漢人本位立場歌頌鄭成功,並寄寓對現代生活改善的期待。經由表演與傳播,逐漸成為庶民集體記憶的重要來源。1958年版本因應時局增補內容,但因政治色彩過於鮮明,使文本連貫性受損,宣傳效果有限。1960年版本則在敘事上大幅調整,更貼合國民黨「正統中國」的意識形態,將鄭成功形象與「反共復國」結合,同時凸顯日本殖民統治的暴政。其敘事不僅強化1955年本的漢人民族主義,更有效整合抗日、反共與愛國三者之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官方試圖收編「鄭成功」的文化符號,但在「開臺」與「復臺」語彙的競逐間,仍可見民間傳統抗日情感與鄭氏崇仰的延續。整體而言,1960年版本避免口號化的侷限,在文本流暢度與思想連貫性上更臻成熟,展現「反共文藝」逐步走向規範化的過程,也映照出政治權力與文化記憶之間的互動與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