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桿為整根木頭雕刻而成,使用透雕、圓雕、內枝外葉等技法;正面雕刻龍身與捲雲紋,陽刻有「新竹新樂軒」;另一面兩端為龍首,中央雕刻主題為封神演義「九曲黃河陣」之人物,最右側兩名人物雕刻上半身已斷裂佚失;鑼桿底部正中央有金屬掛勾。
新樂軒的鑼桿有兩隻,一隻為已建議登錄一般古物的「漁樵耕讀」鑼桿,一隻為此形制較小,雕刻較為簡樸的「雙龍」鑼桿。此件鑼桿與新竹「五軒一社」中同樂軒的鑼桿形制雕刻多有近似之處,左右兩側皆為龍首及龍身雕刻佈局,中央則為同為封神演義「九曲黃河陣」人物題材,以「內枝外葉」技法雕刻而成,細節處亦細膩生動,人物之著裝及造型皆為傳統戲曲之形式。在整體雕刻風格、技法和題材均相似的情形下,可能出自同一群匠師所雕製。
根據《竹塹憨子弟-新竹市北管子弟的紀錄》中所載,「五軒一社」中同樂軒與集樂社的彩牌、鑼桿等物,也是當時同請兩位為新樂軒雕刻文物的唐山師傅所雕刻的,而同樂軒的彩牌上有篆文「甲子孟秋月」記年款,即大正十三年(1924),或可判斷同樂軒鑼桿與新樂軒「雙龍」鑼桿確實出自同樣匠師之手,而製作時間點即大正十三年(1924)前後。
此鑼桿雕刻技法高超細緻,人物姿態、細節部份等皆栩栩如生,為新樂軒出陣時常用之鑼桿。
若根據文獻紀載,此鑼桿與同樂軒鑼桿均為當時來台修築新竹都城隍廟、極富盛名的細木鑿花雕刻名師楊秀興之高徒黃連吉所雕製而成。
黃連吉因工藝精湛,隨著老師楊秀興雕刻台灣知名廟宇的細木工程,如鹿港天后宮神房、台西王爺廟、新竹竹蓮寺、艋舺龍山寺、南鯤鯓代天府等,題材包羅萬象,雕刻之人物姿態和構圖接生動逼真,且少重複。黃連吉進入到新竹市不僅協助雕製城隍廟鑿花木作,同時將其精湛的雕刻工藝應用於北管文物上,擴展了新竹本地木作工藝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