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進士200年 開啟竹塹新篇章
新竹地區開發設治甚早,人文薈萃為北臺首善之區。1723年由於淡水廳的設治,加快了竹塹地區由移墾社會轉變為文治社會的進程;百年之後,1823年竹塹先賢鄭用錫高中進士,不僅為竹塹第一,同時亦為第一位臺灣本籍進士,有「開臺進士」或「開臺黃甲」之譽。
12月是豐收的月份,去年(2023年)適逢清廷於雍正元年(1723)設治淡水廳300年、道光三年(1823)鄭用錫登科進士200年,市府團隊特別規劃辦理跨年度的「淡水廳設治300年、鄭用錫黃甲200年」多元系列活動。從當年度的竹塹文學獎徵文活動、結合國定古蹟進士第修復完工風華再現的「金榜題名:街區實境體驗遊戲」、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竹塹文教特展及竹塹地方仕紳群像展、與北門鄭氏家族合作舉辦「讀書真種子──鄭用錫登科進士200周年學術研討會」等。
文史相關出版品則有兒童台語有聲書《城隍祭的秘密任務》、耆老訪談電子書《話說竹塹──新竹市耆老訪談成果專輯》及攜手清華大學文物館出版的《文會竹塹:設治三百年‧文治二百年》等。而今,在本市文化局文獻小組委員會的規劃下,竹塹文獻雜誌77期及78期「從城門看淡水廳署的文史變遷」及「科舉、志乘與祀典─鄭用錫進士登科200周年特輯」的出版為本系列主題活動貼上最後一塊拼圖,不僅積累城市文化底蘊厚度,更是成果的圓滿展現。
本次很榮幸邀請到本市文化局文獻小組委員同時亦為東南科技大學教授詹雅能擔任主編,悉心收錄前述學術研討會中發表的二篇論文、一篇專文及三篇報導。首篇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許雪姬當時於會議中發表的演講論文,先探討歷來學界對鄭用錫及鄭家的相關研究,再由科舉移民談起,並以開臺進士鄭用錫的科舉生涯為例,彰顯出臺灣進士從早期「科舉移民」以至本地出現「開臺黃甲」之不易,並探討臺灣進士的出路。
次篇為前市長蔡仁堅同於學術研討會中發表的研究論文。重點關注鄭用錫參與纂修淡水廳地方志的相關事務及其成果。其釋褐、建城、修志,是方志學史上少見的書寫家鄉的本鄉進士,且唯有鄭用錫《淡水廳志稿》是一人一志,殊為難得。本文就《廳志稿》山川一目之「山」、且限於廳城為中心的山崎脈絡系統部分研析。從地理視角討論《志稿》對於淡水廳山系的首創書寫範式,鄭用錫修志脈絡嚴謹,多所新意,為後期地方志書撰寫引用及參考依據貢獻良多。
本專輯另亦收錄鄭氏族人鄭昌錞理事長介紹鄭家祭祀公業的投稿文章。詳介新竹北門鄭氏家族的祭祀公業組織與發展及各祭祀公業的祭祀或祭祖活動,承襲百年不曾間斷的家族祭祀儀式,對家族傳承發展的意義重大。文史工作者陳中道生由公視客語《茶金》連續劇所引起的討論作切入,探討彰化縣三山國王信徒的族群屬性。本文以實際的田野調查分析提出相關歷史、文化、宗教活動的建言,指出社會普遍對客家文化信仰的認知與事實的差距。
餘兩篇論文則同為任職於國立清華大學李維修所撰,分別以事件及人物為論述。前者為發生於今南寮地區一個舊地名「炮台腳庄」的土地糾紛事件。唯此地名並未見於文獻紀錄,本文特藉由《淡新檔案》案卷內容、契字與圖說等之比對,釐清「十塊藔」與「炮臺腳」的淵源。後者則以《新竹市志.人物志》「許延壽」為主,補充了在總督府公文類纂與黃旺成日記中關於日治時期新竹商業界重要人物許延壽家庭與事業的部分空白資料。探討許氏的事業發展,以及其在中日戰爭發生後、殖民政策劇烈轉變時的肆應。
本期文獻以「科舉、志乘與祀典─鄭用錫進士登科200周年特輯」作為論述主題,誠摯感謝主編與多位優秀的研究先進,一同為我們帶來精彩卓越的論文結晶,豐富多面向的主題內容,帶給讀者新的視野角度,在此謹向主編及諸位作者致上誠摯謝意。
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