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本期規劃的《竹塹文獻雜誌》專輯為「新竹佛教出家女性的生命史」,專文介紹新竹市在地佛寺中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出家女性(比丘尼)四位:仁慧長老尼、勝光比丘尼、真理比丘尼和寬謙比丘尼。
其中勝光比丘尼與寬謙比丘尼兩位,在現代佛寺經營與管理的上的先後兩代薪火相傳,而有各自風格別具,是當代新竹市佛寺最新發展型態,並且具有外溢至大臺北都會生活區、大陸佛教界和國際華人佛教圈的佛藝道風影響力。
至於另一組仁慧長老尼與真理比丘尼,分別來自臺南鄉下與高雄郊區,卻又先後都在新竹市的萬佛寺出家,之後又共同應聘到新竹名剎天臺講寺來負責重整與中興大業的光榮締造。所以,可與上述勝光比丘尼與寬謙比丘尼兩位的相關事跡,形成鮮明的不同風格對照。
此外,本期還另外規劃一篇有關曾在新竹市香山區,創辦第一所佛教私立玄奘大學的釋了中老法師(1932-2022),由於已在去年圓寂,所以本期規劃《竹塹文獻雜誌》的相關文章時,便考慮邀請專人撰稿介紹釋了中老法師如何在新竹香山區創辦第一所佛教私立玄奘大學的前後過程,以作為新竹區域佛教教育史的相關補白。
以下,分別就本期專輯的各篇內容略加介紹,以提供本雜誌讀者的閱讀個篇全文之前的相關參考:
本期第一篇,是由江燦騰、侯坤宏兩位佛教史教授,根據對於當事人的訪談內容所重新改寫的介紹之文,篇名為〈從臺南來到新竹市出家的臺灣本土比丘尼生涯回憶:釋仁慧長老尼在萬佛寺與法源講寺的口述歷史〉。由此篇名可知,本文篇是側重在介紹釋仁慧長老尼本人,其先後在兩處新竹市佛寺:即萬佛寺與法源講寺的長期典範性表現事跡。而且,她出家後長期出色的各項寺務作為,不但使她享譽在新竹市佛教出家僧尼的口碑之中,甚至連在桃園市觀音區創辦「佛教弘誓學院」的昭慧比丘尼,也特別在其學院中,設立一間命名為「仁慧教室」,可見其影響的深遠。
因此,本章分別介紹其出生於臺南縣楠西故鄉的俗家生活狀況、舉家遷至新竹市生活、並於新竹市萬佛寺出家剃度為尼的前後經過、及其相關繁複出色歷練、乃至應聘至新竹市法源講寺擔任重整與中興的關鍵人物等,這些相關事跡的真相。事實上,當法源寺第二住持覺心比丘圓寂後,仁慧長老尼即順利續任該寺第三任住持一職,直到後後又交棒給寬謙比丘尼。迄今仁慧長老尼仍在該寺中的相關受尊崇與禮遇。
本期第二篇,是由來自法源寺的論玄比丘尼與侯坤宏教授,根據對於當事人真理比丘尼的訪談內容,所共同重新改寫的介紹之文,篇名為〈在家與出家不同人生抉擇的辯證:從高雄旗山來到新竹萬佛寺出家的釋真理比丘尼〉。由此可知,本章主要的撰寫介紹對象,是現任法源寺住持的真理比丘尼的出家前期相關事跡。
真理比丘尼的俗名叫「葉秀月」,她是出生在高雄縣旗山鎮的貧家女性,在她出家之前,她為了擺脫貧困的生活,據說凡是可以賺錢的,什麼工作都做:例如她一大清早就去割甘蔗,摘玉米,或是到岡山買破布子,去買美濃瓜等。如沒有這些可打工,到年底時,她就改去砍柴,或割竹筍。
可是,她於民國58年18歲時,卻在沒有心理預備的情形下,就來到新竹萬佛寺出了家。如今回憶當年的出家情景,仍深深覺得,雖然她當初在剛穿上僧服後,充滿法喜,有種「心花朵朵開」的喜悅,但出家後的環境很苦,才發現原來不是她想像中的那樣美好。
亦即,出家後,對真理比丘尼來說,最困難的是「沒錢關」,一直如影隨形考驗著她。在出家前,她已把所有的積蓄幾乎全供養出去,不但自己沒錢,媽媽也沒有收入。
她一直希望有錢孝敬、回饋媽媽。在當時,在寺院裡每一樣東西都要自己花錢買,小至日常所需的肥皂、衛生紙,大到寢具中的棉被、床鋪;剛出家,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間。
每天除輪到大寮外,很早就得起床課誦,早齋後開始工作。寺院中的作務特別多:砍柴、挑水、挑肥、種花木、清理環境、煮飯、燒水供大眾洗澡等,加上工作時間長,又沒有單金。
原以為可以擺脫過去的生活窘境,沒想到出家後她得面對當年臺灣佛教界中相沿已久的陋規與積習。
由此可知,當時的真理比丘尼,是真的很想賺錢,但機會少。一則是她愛念書,所有時間幾乎花在功課上,二來是她不敢一個人為往生者誦經加上,法器又不熟,賺錢的機會變得很少;但只有做佛事才會有經濟來源,不得已只好咬緊牙根去做佛事。
她說,在那年代出家後,每天置身在佛門中,首先就是要學會使用法器,不是大家一起學,而是師父人教自己的徒弟,教的時候怕別人聽到,還得緊閉門窗。直到經過多年磨練,真理比丘尼總算學會了出家人的三刀(指剃頭刀、菜刀及裁縫刀)六槌(指的是法器,就是木魚槌、鐘槌、鼓槌、磬槌、板槌、鐵槌)基本功夫;再經大寮典座的八年磨練,才由菜鳥變成手藝一流的稱職典座(即掌廚者)。
為了讀書,真理比丘尼也經過百般刁難。他的師父不贊成她去讀佛學院,但是她堅持要讀書,好不容易才在福嚴佛學院接受一年教育,之後又讀了光復中學6年的夜校,包括3年初中,3年高中。
為了讀書,還遭來師祖的教訓:「出家人只要看得懂經本,會念就好了,讀什麼書!你去看看新竹市有哪個出家人去讀什麼夜間部!如果你要讀,就還俗!」可見當時的她,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所幸有大師兄(即仁慧長老尼)幫忙,才可以完成讀書的心願。
真理比丘尼從萬佛寺到法源講寺,和師兄弟們經過多年努力,好不容易恢復了法源講寺的過去輝煌。透過她的個人經歷,可以讓我們了解,一位平凡的臺灣比丘尼是如何走過充滿挑戰與艱辛的戰後臺灣佛教重建歲月。
在戰後臺灣佛教中,比丘尼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真理比丘尼的奮鬥經歷,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有關臺灣佛教比丘尼的各種傳記資料中,我們很少看到這樣對自己生平及寺院生活點滴如此細緻的描述。
而這正也是本章內容之所以珍貴之處。因其不但呈現了真理比丘尼個人的奮鬥歷程,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極為重要的臺灣佛教珍貴史料。
本期第三篇,是由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邱敏捷博士,根據對於寬謙比丘尼在新竹市永修精舍訪談與提供大量有關勝光法師(1923-2007)資料與照片,於是據以寫成篇名為〈從齋教到人間佛教行者——以勝光法師為例〉的精彩解說。
邱敏捷博士在介紹文中,特別提及有關臺灣佛教之發展,其實先由早期之齋教在日治時期歸屬於日本佛教,戰後受中國佛教影響,而演進為今日印順法師所倡之人間佛教,即是其中現象縮影之一。
邱敏捷博士指出,新竹縣新埔鎮客家徐氏家族,三代共有13人出家,他們所常住、主持之佛寺源於日治時期的齋教,後轉為中國傳統佛教,再轉而為現在人間佛教的道場。其中,勝光法師出家之新竹淨業院為齋堂,屬龍華派壹是堂系,她於16歲時留學日本,在愛知縣讀佛學院,後改研幼稚教育。
回臺後,勝光法師於1973年在淨業院旁興建永修精舍,1979年創辦「慈心幼稚園」,奉獻於學前教育,強調佛教信念的培養要從幼教起軔。邱敏捷博士又特別指出,勝光法師弘法利生期間,即曾與印順法師及其弟子結了若干法緣;在其晚年時又與深受印順法師影響的寬謙法師建立法誼,並在身後將永修精舍傳予寬謙法師接任住持。
因此,若就佛教修行的取向盱衡來說,邱博士主要認為,從勝光法師行誼的轉化,即是探究臺灣佛教人物從齋姑、比丘尼逐步轉型為人間佛教行者的範例之一。
本期第四篇,是由私立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闞正宗教授與法源寺論玄比丘尼合寫的,篇名為〈中興新竹市法源講寺的光榮締造者:釋真理比丘尼出家生涯後半生的相關回顧〉的出色介紹之文。
兩位作者共同認為,有關新竹市法源講寺現任(第五任)住持釋真理比丘尼,在其出家生涯後半生於佛門中的,各種歷練與其在叢林中禪修大精進的實態,是該文極其鮮明著墨之處。
至於她的未出家之前的世俗社會生活實況及她出家前期在新竹市萬佛寺的各種學佛歷練狀況,因在本書中,已有法源寺的論玄比丘尼與侯坤宏教授另篇介紹:〈在家與出家不同人生抉擇的辯證:從高雄旗山來到新竹萬佛寺出家的釋真理比丘尼〉之文的長篇詳細報導,所以闞正宗教授與論玄比丘尼在本篇內,即加以省略不提。
因此,建議本刊讀者,可以將此前後兩篇合併參看,當有倍增的閱讀趣味可得。
本期第五篇,是由本期主編的江燦騰教授本人,親自撰寫的,篇名為〈當代新竹市佛寺經營與管理的新趨勢:以寬謙比丘尼在新竹與北投兩地的發展經驗為例〉之長文介紹。江燦騰教授是臺大歷史所博士、臺北城市科大榮譽教授退休、又是臺灣佛教史學家,著有大量臺灣佛寺經營史的解說之文。
所以,在本篇中,江燦騰教授是以寬謙比丘尼在新竹與北投兩地的發展經驗為例,來討論當代新竹佛寺經營與管理的新趨勢。因她特能結合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相關佛學著作,作為她從臺灣到國際的弘法思想依據;同時她也推動現代佛寺建築的理念傳播及落實具體實踐。
尤其,寬謙比丘尼能繼承其父佛教藝術大師楊英風的珍貴遺風,並能結合學界相關佛教藝術學者,辦理各種長短期習課程活動、出版相關佛教藝術著作、多次親自帶團到印度佛教聖地參觀,並逐漸擴及到大陸與周邊國度的佛寺
參訪。
加上寬謙比丘尼很善用網路電視弘法,又能購地建立北投佛教藝術文化教育園區及覺風書院等多種新事業,很具前瞻性意義。
但在本篇中,江燦騰教授也特別指出:寬謙比丘尼本人出家前後的家族傳統或相關社會條件,以及出家後長期弘法的多元模式,其實是特例,旁人無法完全複製,只能分享與借鏡而已。
本期第六篇,是由現任《海潮音》主編陳昭伶應本期主編之邀,特為本期撰寫的一篇有關〈在新竹市香山區創辦玄奘大學的一頁滄桑史:了中老和尚與中國佛教會的創校歷程回顧〉。戰後新竹市所創辦的各種佛學教育機構與相關辦學活動,一直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全島重鎮之一,但,在政治解嚴之前,始終沒有由佛教組織所創辦的正式私立佛教大學。直到解嚴初期,才有第一所佛教組織創辦私立玄奘技術學院的通過設立;之後歷經多方的爭取與改制,於是終於有正式的私立玄奘大學出現。本文就是介紹在中國佛教會與了中老和尚的長期努力之下,才有此一佛教大學的在新竹市香山區創辦的出色業績。
讀者須知,戰後臺灣曾歷經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1949-1987),所以除了有天主教創辦的私立輔仁大學、基督教創辦的私立東海大學與東吳大學之外,禁止任何臺灣本土宗教組織創辦正式的私立大學並設有宗教學系。所以縱使在1960年代,由前教育部長張其昀(1901-1985)所創辦的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內,也只能私設未經教育部核准的佛教藝術研究所或佛學研究所,而無法頒授任何正式的學位證書。
因此,中國佛教會所領導的臺灣佛教界僧尼,彼等一致的共識與最殷切的期盼,就是能比照天主教創辦的私立輔仁大學、基督教創辦的私立東海大學與東吳大學那樣,也能創辦正式的私立佛教大學與佛學研究所。
但,此一願望的實現,仍然要等到1987年,官方要宣布解嚴政治管制時,才由教育部宣布開放私立大學的創辦申請。然而,此一開放政策仍只限工學院、醫學院、技術學院,並未開放設有宗教學系的私立大學申請創辦。
所以,不論是華梵大學或玄奘大學,初期都是以創辦工學院或技術學院的名義,才通過教育部的核可設立的。之後,在經歷各種艱困的轉換歷程,最終
才許可設有宗教學系的私立大學出現。所以,本文就是介紹:了中老和尚與中
國佛教會如何在新竹市香山創辦玄奘大學的一頁滄桑史。
同時,也因創辦玄奘大學的了中老和尚,已於2022年3月9日於善導寺圓寂,因此而有本文對其創校歷程的回顧說明。
江燦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