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 2024年「112-113年漁具漁法記憶蒐整計畫」所錄製,記錄於臺灣東北海域基隆八斗子、宜蘭龜山島及宜蘭南方澳三地的討海文化經驗。三地依照各自捕撈經驗,挑選一組與漁法漁具與當地人、環境及社會對話。
本計畫透過共同地方捕撈的東北海域為範圍,與長期關注地方漁法漁具的報導人合作,訪談基隆八斗子 許坤山、杜燕華、宜蘭龜山島 簡英俊、 蔣金明及宜蘭南方澳 賴榮興 ,從選定的地方漁具為媒介,探究漁具漁法中隱藏的漁人對環境與海洋的認識,與其中蘊含的身體技藝及地方知識。
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 影片內容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
本片以宜蘭南方澳的釣艚仔為主要對象,在影片中訪談位於宜蘭縣南方澳的珊瑚法界博物館的賴榮興館長根據釣鯖花,藉由賴榮興館長自西元2000年代起,開始蒐集地方漁村生活物件及記錄地方漁村記憶的經驗以及搭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常設展的釣艚仔展區,從中了解南方澳釣艚仔的地方經驗與在地知識。
釣艚仔,學名為鯖手釣,是一個跨地域交融的漁法,此漁法漁具由小琉球漁人引入,南方澳漁人得知其捕撈收穫後,變爭相學習,因而在地方上廣泛流傳,並在數年間將漁具不斷改良精進。操作釣艚仔需保有高度靈活與機動性,不過在高彈性與靈活度所伴隨著高危險性,再加上圍網等漁法的引進,此漁法也逐漸被遺忘。
賴榮興館長,宜蘭南方澳珊瑚法界博物館 曾前往野柳抓小卷,體質容易暈船,轉為珊瑚加工。有感於地方漁業文化消逝甚快,成立珊瑚法界博物館及南風澳文史工作室,積極蒐集地方口述歷史及相關文獻史料。在兒子賴元淵與宜蘭退休國小老師林宏仁等多人的協助下,出版《寶石珊瑚-臺灣紅金傳奇》、《百歲漁港-南方澳》等書籍。
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
影片攝於2024年9月,拍攝地點為南方澳珊瑚法界博物館、宜蘭南方澳漁港及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特別致謝 賴榮興、賴元淵、珊瑚法界博物館、南風澳文史工作、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顏廷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