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方美人茶加工的獨特性(五)

東方美人茶加工的獨特性(五)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東方美人茶加工的獨特性(五)

除了黃茶外,全世界很少茶類有用「炒後悶」的手法製造,在一般青茶(烏龍茶類)製造中更忌諱以「炒後悶」的手法製造,因極可能導致成茶水色變紅和帶有悶味,產生烏龍茶香氣不清揚之結果。「炒後悶」由於激烈的濕熱作用導致化學成份急速自動氧化,對東方美人茶之色、香、味形成具關鍵性影響,特別是對「蜜香風味」提昇和水色變紅影響甚鉅。

東方美人茶產製技術完全成熟應該始於「炒後悶」這種手法補上後才算定型,而文獻上可查到烏龍茶之製造有炒後悶這種手法最早始自於西元1927(民國16)年井上房邦所著之「不同茶樹品種之茶葉製造法」一文中,若以「炒後悶」補上後推斷,則東方美人茶比較成熟的產製技術應於西元1920(民國9)年左右才定型。而在可查到的日據文獻中,第一次明確出現「膨風茶」字眼的日文為西元1940(民國29)年通口三雄所著之「茶樹優良品種─台農八號、台農二十號」一文,敘述膨風茶為品質極優良,風味獨特之一流名茶,深受市場青睞,主要產製於新竹州,為促進新竹州茶業發展,日本獎勵茶農栽培生產膨風茶,換言之,膨風茶有大量生產最晚絕不遲於西元1940(民國29)年,即在1940(民國29)年前,東方美人茶產製技術已成熟定型並量產。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吳聲舜
貢獻者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