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灣之特產-白毫烏龍茶,又稱為椪風茶、膨風茶、五色茶、紅茶(新北市文山茶區的舊稱)、東方美人茶。
臺灣烏龍茶被稱為「東方美人茶」,有人認為是當時駐台的英國領事史溫侯 Robert Swinhoe (1836年-1877年,1860-1866任職於臺灣),把臺灣所產烏龍茶呈獻給維多利亞女王,被皇室命名「東方美人茶」。維多利亞女王於1837-1901年在位,期間適逢中國和臺灣茶業產製盛期,歐洲正流行飲用紅茶,臺灣烏龍茶發酵程度較重,水色滋味接近紅茶,易為歐洲人接受,更何況是帶有果香的烏龍茶,品質媲美錫蘭、印度上等紅茶,被喻為東方美人當之無愧。但是,臺灣烏龍茶主要是銷往美國,加上並無正式的文書記載維多利亞女皇曾加以命名,以及日文記載椪風茶大致在1920年代以後才成型,因此可能是一種故事行銷手法。
坊間亦有茶行在自行印製的茶罐上,介紹是出自英皇查理二世所命名,更是錯得離譜。英皇查理二世於1649-1685年在位,其間臺灣為荷據、明鄭及清領初年,當時並無產茶葉的紀錄,頂多從日本或大陸轉口而來,應是後人誤認之結果。
另從東方美人茶的加工技術看,清末時期臺灣烏龍茶加工技藝源自武夷岩茶製法,講究發酵程度重及焙火的表現,東方美人茶加工流程定序應是在日據時期約在1920年左右。所以東方美人茶名稱的緣由仍成謎。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