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為2024年邀請龜山島社區漁人製作火把,於該年8月在龜山島岸邊,點燃模擬記錄照。
龜山島上的「討罾仔」(thó tsan-á)漁法,即火誘網又稱焚寄網。「討罾仔」可再細分:五艘一組的稱為「披罾」、三艘一組的稱為「大罾」,單艘操作的稱為「小海仔」(sió hái-á)。
使用「討罾仔」漁法時,漁民會用島上的桂竹做成火把照明。製作時,先把桂竹劈開、曬乾後捆成一大束,一次會製作數把,每束火把大約三到五元。島上的婦女也會幫忙製作火把。
為了加入點燃火把及讓其燃燒穩定,龜山島漁民會用鯊魚油(這是臺灣少數以鯊魚油作為燃油的地方)作為燃油。據地方耆老分享,早年龜山島居民會將有海域捕抓到的鯊魚來製油,並放在木桶內存。使用鯊魚油可以讓火把點得更快、燃燒也比較穩定。
在漁民進行討罾仔漁法,在船上沾上鯊魚油後燃後,放在船舷朝向海面來吸引魚群。火把即將燃燒完會接著新火把,以利光源不會消失。
到了日治時期,有漁民開始用硫磺火。這需要兩個桶子,一個裝水,一個裝硫磺,把水引到硫磺桶後點火,亮度比桂竹更強。隨著台灣漁業發展,漁民改用瓦斯燈,後來又用上乾電池燈等更先進的照明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