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八斗子「棒受網」30馬力漁船模型

影像內物件為「棒受網」30馬力漁船模型,其尺寸為86.5x18x32.5公分,用在棒受網漁法年代主要為 1960年代後。

22馬力、30馬力及45馬力的「棒受網」漁船(冬天就是鏢旗魚船)造型幾乎是一樣的。45馬力漁船中架下方增設船長艙,俗稱大公厝(tāi-kong tshù)。船長艙是初始45馬力「棒受網」漁船最顯著的特徵。

「棒受網」機動漁船從4馬力、6馬力到更大型的22馬力、30馬力漁船,作業海域逐漸擴大,除了臺灣東北海域的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甚至於到無人島(即釣魚台,東北角及宜蘭的漁民俗稱為無人島)。因為行駛海域擴大、來回往返時間拉長,因此漁民會在海上過夜以節省航行時間和油資,俗稱的「放流」(pàng-lâu,指遠洋作業)。因為漁船噸位加大,漁獲容量增大,夏季小卷「棒受網」的漁獲量節節升高,也奠定鎖管「棒受網」成為八斗子漁村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漁撈方法,至今仍然是八斗子漁村主要的漁業收入來源。

「棒受網」22馬力漁船和30馬力漁船大量興起的年代,也是八斗子漁業發展興盛的時期,不只是漁獲量大幅成長,漁民經濟生活改善,漁民也開發更多新的作業海域,前往其他漁港(如新竹南寮、澎湖北淺海域、宜蘭南方澳等)捕撈作業,累積豐富的海上生命故事。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此為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的收藏文物,照片拍攝於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
  • 撰寫者
    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 許焜山館長
  • 創作者
    洪坤湖老師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4/11/1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