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臺灣的區域研究,大凡一個地方的發跡拓展,往往與重要家族密切攸關,因此家族研究素來頗受學界青睞。而論及家族研究,則多半聚焦若干人物要角,較少注意家族珍藏、製作的文物及其延伸的文化議題,乃至於人物與文物之間的複雜關係,本次專輯特以「家族.人物.文物」為題,除了關注家族中的人物表現,更會涉及特定文物,期盼藉此有助開啟家族研究豐富多元的視角。
有關本次專輯論文,共有四篇,茲簡述各篇研究旨趣如下。其一,羅世維〈近代北門大街的紳商——以「謙成商行」陳家為例〉,該文注意到日治初期北門大街紳商「謙成商行」興起歷史,考究家族祖先陳成在新竹多地,包括新豐、竹東、竹北而後落腳北門街的徙居過程,以及經商緣由,和商行日後成為新竹街農產、商品交易中心的情形;接著論及陳成之子陳性如何擴充商行行銷範圍與改變販賣方式,同時和同業共創新竹貿易會、新竹商工協會,進而累積人脈與聲望,擔任新竹共榮信組合監事、新竹州和洋雜貨商組合聯合會長等職,1939年更當選為新竹市第二屆民選市會議員等。其後又言及商行轉投資如交通、玻璃、水泥、日光燈等公司,和戰後主導「新竹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與地方互動概況。又,本文在回溯陳成、陳性家族事業的經營與發展軌跡之餘,同時表揚了「謙成」商號所隱含的「牽成」諧音意涵,羅列出商行贊助廟宇興修、地方戲劇和地方事務的事實,肯定此一家族企業精神。
其二,吳嘉陵〈吳嘉陵家族與個體客家女性生命書寫〉,文章主要分為兩部分予以陳述,第一部分聚焦作者出身的楊梅「至德堂」吳姓家族,側重介紹家族女性中的童養媳、招贅女與養女,並輔以其直系長輩姻親所延伸之家族作為參照對象。作者發現原本族譜中女性配偶僅有存姓而不存名,以致後人難以追究其完整姓名,然而由於日治時期除戶簿的詳實載錄,故得以保留她們較為清晰的生命印跡和身分轉換樣貌,加上田調訪查,故其人在家族中的送養、受教、婚姻狀態得以更加顯豁。第二部分則以口述訪談和文獻資料、文學文本勾勒客家女性童養媳、養女生活面貌和家庭角色等,並透過若干案例說明,進以展現客家女性個體的生命故事。由前述兩方面,可以得知作者題目用意所在。
其三,羅世維尚有另一文章〈絕無僅有──古早味的「八架床」〉,此文屬於自身家族文物的考掘懷想。作者自述出身湖口羅氏望族,1922年祖父羅仁鍾與新埔五分埔亦屬大戶的陳景妹結婚,男方為顯地位,特別訂製了一座「八架床」,留存迄今已近百年,在現今時代已屬難得一見的古物,遂以「絕無僅有」譽之,並撰文說明物品由來、主要構件情形(包括底坐、眠床屏、頂棚、棉床櫥、腳踏墊)、八架床多元設計功能、個人情感記憶、維修保養等;其中構件細節介紹,又有圖片搭配,因此能夠裨益讀者體會工藝之美。大抵,全文從家族記憶的角度出發,行文之中自有一種懷念的情感,同時也闡述了此一歷史文物的藝術教育價值。
四,陳磅礴〈從企業家吳火獅的獅子管窺臺灣獅子藝術發展〉,此文關注對象為吳火獅,乃著名企業家,出身新竹市東勢人。有關他的創業發跡與事業拓展向來為新竹人所熟知,故非本文要點,在此著眼的是,因其人本名中有一「獅」字,而所特別鍾情的「獅子」雕塑物,尤其吳火獅不僅以此樹立個人的身份標,甚而成為家族企業的精神象徵。於是文中調查吳火獅家族企業敬獻於廟宇或設立於企業商辦大樓的10件獅子, 然後就此批獅子雕塑做為討論對象。所論包括:介紹每一座「獅子」的設置地點與捐贈因緣、從藝術層面的角度分析每一座「獅子」雕塑品的造型風格,分為日本獅、西洋獅、中國北方獅等三種風格,一方面凸顯企業家吳火獅胸懷四海,不囿於傳統/現代、東方/西方的開放眼界;另一方面亦能一窺臺灣社會經歷日治時期、國府遷臺及西風東漸所匯流的雕塑文化變遷與製作工法的轉折面貌,是一篇有趣的論文。
而除了四篇專輯論文之外,本期來稿尚有鄧家洋〈「歷史」之外:新竹地區鄉飲酒禮片斷考〉,該文試圖藉由《淡新檔案》、《淡水廳志》、《新竹採訪冊》及田野調查所得資訊,以及陳廷珪、梁壬生兩個個案情況,勾勒出鄉飲酒禮的制度在竹塹地區的些許樣貌。另外,張福春〈四六事件劫後新生的趙制陽老師〉,則屬追憶性文字,係對曾經捲入四六事件的趙制陽,就其家庭背景、求學生涯和進入新竹中學、明新工專成為名師的人生際遇與教學精神有所陳述,得為新竹知名教育人士留下可貴紀錄。
黃美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