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72期:新竹北管文物與文獻編輯報告

「北管」於2009年獲登錄為新竹市的「文化資產」,2020年為竹塹歷史最悠久的北管組織「同樂軒」成立180週年。日治時期新竹北管子弟團「五軒一社」(同樂軒、振樂軒、新樂軒、同文軒、和樂軒、集樂社)的活動盛況,至今為人樂道;二戰後的嘹亮樂音與動人風姿,相信仍回盪在老一輩新竹人腦海中。雖然1980年代後,新竹的北管活動一度沈寂,但1993年後振樂軒、新樂軒、三樂軒的復振,與「新竹市北管戲曲促進會」的號召,又為這項可貴的「文化資產」增添薪火。如今,不但有新竹都城隍廟下設的「竹塹北管藝術團」持續傳習北管音樂與戲曲,新樂軒、振樂軒也有年輕成員加入,讓「文化資產」能在竹塹代代相傳且日益豐厚,不至成為「遺產」。

除了音樂、戲曲的動態傳習,2020年7月11日,位於本市長和宮的「金長和媽祖水仙文物館」也在新樂軒年輕成員嗩吶鑼鼓的吹奏下正式開館。甫一開幕,館內所藏新樂軒各式文物便吸引全臺各地北管子弟、文史專家的目光。展出的新樂軒「四點睛」(木雕彩牌、托燈、鑼桿、鼓架),早在文物館籌備期間,於2019年獲新竹市政府登錄為「一般古物」,是新竹第一批具「文資身分」的北管文物。

自同樂軒創設(1840年),至新樂軒文物典藏,2020年是新竹北管歷經三甲子而仍生生不息的重要一年。本期特以新竹北管文物與文獻」為本期主題,別具紀念意義。

本期專文共五篇,五位撰文者皆與新竹北管關係密切。林仁政教授是木雕文物專家,曾執行本市文化局委託的「新竹市長和宮現存新樂軒北管文物調查研究計畫」(2017-2018)。林佳儀教授長期從事傳統戲曲研究,自任教於新竹教育大學(今清華大學)後,由崑曲轉而關注新竹北管戲曲活動與歷史。黃思超教授專研崑曲音樂且能唱演,近年受聘於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並曾協助長和宮籌畫文物館。楊巽彰先生為新竹教育大學碩士,在學期間即加入竹塹北管藝術團,經常協助該團整理手抄劇本,近時也參與林佳儀教授主持的研究計畫。孫致文現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自1995年加入振樂軒,2016年曾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策畫「鏗鏘軒昂:北管戲曲文物展」,又參與金長和媽祖水仙文物館「新樂軒風華」展廳策展工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2020年之間,林仁政、林佳儀、黃思超三位教授分別執行了本市文化局委託的三項重要調查研究計畫:林仁政主持「新竹市北管文物普查建檔計畫」、林佳儀主持「新竹市北管保存維護計畫」、黃思超主持「新竹市傳統表演藝術普查計畫」。三位學者對新竹北管的現況及相關文物,都有最全面且深入的探查,為本主題撰文,想必最為合適。

五篇主題專文中,林仁政〈從新樂軒北管四點睛視角看新竹木作工藝〉一文不僅介紹了新樂軒「四點睛」木雕文物精湛的工藝,並細部解說雕片的主題或典故,進而再由此四件北管文化資產的技法、材質,陳述被稱作「竹雕」的新竹木作工藝特色。

孫致文與林佳儀合撰的〈現存柳應科北管戲曲抄本總目及劇目述要〉、林佳儀與楊巽彰合撰的〈現存吳丁財(金水)北管戲曲抄本總目及特色〉二篇,分別介紹新樂軒子弟先生柳應科、職業亂彈藝人吳丁財二人傳抄的北管劇本。原為「後車路」(今長安街)布商的柳應科(1889-1959),是新樂軒創始人之一,也是新樂軒的子弟先生,時人尊稱為「柳先」。日治時期鄰近新竹市的寶山、竹北、新豐等地居民,也在柳先的鼓舞下組成子弟團,學習北管唱演。吳丁財(約1918-2002)則是出身於竹蓮寺一帶的職業亂彈藝人,曾先後搭過慶桂春、老新興、樂天社、新美園等劇團,以擅演小生聞名於北管界。吳氏也曾受聘指導新竹同樂軒、三樂軒、和樂軒、同文軒、長樂軒子弟戲劇身段,人稱「金水先」。本期孫、林、楊合撰的二篇專文,首次披露了柳應科、金丁財過去不輕易示人的北管劇本內容,指出二批抄本的歷史意義與價值。林佳儀尤能本於她對各劇種的學養,揭舉北管戲不同於崑、京的特色。

新竹北管軒社中,同樂軒、新樂軒、振樂軒都擁有自己完整的戲服。同樂軒戲服據傳是日治時期福州師傅所繡,新樂軒戲服則是二戰後購自上海,振樂軒戲服是1960年代向嘉義「天華繡莊」訂製。本期由孫致文紀錄、整理了新樂軒耆老吳金隆先生(1934-)講述新樂軒購置戲服的緣由,兼及新樂軒早期的歷史。黃思超〈臺灣老戲服──從振樂軒蟒袍說起〉一文,則從振樂軒 袍的款式及紋樣,比對崑劇、京劇戲服,又訪問嘉義天華繡莊老師傅,指出繡莊將製作神衣、桌帷的經驗,灌注到戲服製作的臺灣戲服特色。黃文不僅釐清二戰後臺製戲服與中國其他劇種戲服的差異,更有助於日後新竹北管戲服保存、修復工作的進行。

比較遺憾的是,由於邀稿時間有限,此次未能介紹同樂軒文物。事實上,同樂軒雖停止活動三十餘年,但現存的各類文物、文獻,數量遠多於其他軒社,且保存狀況良好。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同樂軒多件文物出借至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出;待日後有機會或應再有專輯介紹。

「新竹北管文物與文獻」主題專文外,本期尚有其他主題文章四篇:

丘睦容女士於2019年獲國藝會補助,以其祖父葉炎爐先生(1939-1995)創立位於新竹東南街的「精藝藝術之家」木器雕刻廠為主要對象,參照葉氏留下的木雕傢俱圖稿,洄溯新竹木器傢俱輝煌歷史,並詳細記述葉氏的工藝技術。丘氏〈以「精藝藝術之家」回望新竹木器傢俱史〉一文,以口述與手稿資料及多幀相片為據,名副其實的是「如數家珍」,十分可貴。

林延隆先生為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研究生,〈新竹廳下現代性空間建構初期本島人之日常體驗──以公學校教師黃旺成的1912年經驗為中心〉一文以黃旺成(1888-1978)於日記所載1912年的生活足跡,探討城市路徑改變、輕便軌道鋪設等新竹廳現代性空間建構對常民生活的影響。林文除引用黃旺成日記文句,更費心描繪兩幅活動路徑圖,有助讀者理解。

任教於南寮國小的彭東烈老師,所撰〈康樂里社區營造──槺榔莊今昔風華〉一文,先據文獻記載回顧現名「康樂里」的槺榔莊發展歷史,再敘述該地特色產業與人文風情,進而嘗試探尋康樂里社區營造、永續發展的途徑。該文篇幅雖不長,但已具備「康樂里志」的方志雛型。

張筱婷女士訪問曾建元教授整理而成的〈再現與重生:對新竹市影像博物館的期許〉一文,從典藏、研究、教育、推廣四項功能,審視新竹市影像博物館的規畫與現況,進而為該館的營運前景與效益提出建言。

以次奉張德南老師之命,參與籌編工作,深感榮幸。謹備陳本期主題命意,並略述各篇要旨如上,敬請讀者指教。


孫致文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孫致文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22/07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