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72期:新竹北管文物與文獻市長序

追溯竹塹城傳統戲曲的起源,至少可推至清康熙年間。依據《新竹縣志藝文志》記載,竹塹墾首王世傑攜其族人來竹塹開發時,傳統音樂便已傳入新竹。隨著人文政經的發展,最初由簡單樂器組成的鑼鼓陣也逐漸發展成組織性的戲曲樂團。

北管是清代台灣戲曲的主流,在日治時期達到高峰,不但有職業的「亂彈戲班」,亦有各地在地民眾組成的業餘「子弟團」,在各種寺廟北管戲曲可說是當時台灣漢人最耳熟能詳的戲曲音樂。北管是早期台灣民間重要的文化活動,與地方的廟宇祭典與集會組織活動緊密連結。日治時期竹塹地區最著名的六大北管子弟團為同樂軒、振樂軒、新樂軒、和樂軒、同文軒及集樂社,一般通稱為「五軒一社」。全盛時期的新竹子弟團因競爭激烈,彼此之間拚臺較勁的盛況,迄今仍為老一輩北管子弟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反映出當代旺盛的民間生命力。

民國82年由本市出版的《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便收錄了多位北管子弟團耆老珍貴的訪談紀錄及圖片資料;其後亦陸續出版了《竹塹憨子弟─新竹市北管子弟的紀錄》、《聲震竹塹城─新竹市北管子弟團振樂軒》等書籍,透過田野調查及耆老訪談,期為有志研究者留下竹塹北管子弟團珍貴的文獻紀錄參考。另《竹塹末代行業》、《一生懸命‧竹塹耆老講古》等文化資產叢書系列亦有提及相關竹塹北管事蹟。本市文化局業於民國108年文化櫥窗展覽主題「新竹的北管─新樂軒」。同年文化局啟動「新竹市北管文物普查建檔計畫」,其中的新樂軒文物「四點睛」該年亦獲登錄為「一般古物」的文資身分。另外「新竹市北管保存維護計畫」及「新竹市傳統表演藝術普查計畫」等,亦是北管相關重要的調查研究計畫。

北管對臺灣近代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因流長的歷史發展,其深厚的音樂與戲劇內涵,影響並豐富了臺灣布袋戲、歌仔戲等其他劇種,甚至連道教科儀使用到的伴奏音樂,亦引用自北管系統。由此可見,北管對台灣民間的戲劇、音樂、宗教及文化活動影響無遠弗屆。

雖因種種因素影響,新竹北管活動一度沉寂,在1995年,新竹的軒社子弟組成「新竹市北管戲曲促進會」來傳承發揚北管的音樂和戲曲,後進一步在2007年正式成立「竹塹北管藝術團」,不斷傳習新子弟。亦今加上「金長和媽祖水仙文物館」的啟用開館,館內豐富精彩的北管收藏文物,令人讚嘆流連。相信北管的盛況再現,指日可期。

本文獻雜誌第49期、50期、51期曾收錄北管專文介紹,而本期文獻則為首次以「新竹北管文物與文獻」作為論述主題,誠摯感謝中央大學副教授孫致文先生擔任主編,悉心撰寫及收錄5篇相關專文介紹,以及4篇新竹人物風土紀事特稿,在此謹向主編及諸位作者致上誠摯謝意。


新竹市代理市長陳章賢謹識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新竹市代理市長陳章賢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22/07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