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農具「番薯壟割耙」

跟臺灣農具「番薯壟割耙」有關的相片,共5張
跟臺灣農具「番薯壟割耙」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臺灣農具「番薯壟割耙」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臺灣農具「番薯壟割耙」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臺灣農具「番薯壟割耙」有關的相片,第4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臺灣農具「番薯壟割耙」

  圖為臺灣農具「番薯壟割耙」,臺灣臺語又通稱為「割耙」(kuah-pē)。其主要用途為耙碎田地中的泥塊,並將土地整平,為耕種期間的整地用具。割耙有大小不同的型制,一般大型方耙之設計為木框帶兩排鐵刀(割耙齒),前排有七片後排有八片相錯排列。因耕鋤之後,土地依舊大小不均,地面高低不平,必須透過「耙」將土地鋪平,此後再開始撒肥。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番薯壟割耙」,其長木板上有鐵刀,前為七刀,後為八刀,共十五刀,二木板外側以二短木棍連接,鐵刀前後成交錯,鐵片有繡蝕。割耙的整體都是由直木條製成,並不能調整角度,且上方有明顯裂痕。另本團隊於臺南市後壁區土溝里活動中心調查、記錄該處收藏的「番薯壟割耙」,其長74.5公分、寬35公分、高13公分,整體以木質與金屬組合而成,主體架構用螺絲鎖合,並使用粗鐵線將鐵片固定。主體總共有兩排,每排有八刀,兩排的鐵刀位置錯開。其主要運用人力操作,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不同處為,其可配合地面情況調整角度,讓金屬刀片更容易配合土地情形進行操作。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113年2月2日訪問林木己先生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記錄日期為113年2月2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
貢獻者
土溝里里長
林木己先生
創作者
「臺灣地方農業知識記憶蒐整計畫」團隊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尺寸
長74.5公分、寬35公分、高13公分
材質
木造、金屬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