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為陸軍將軍石慶松的口述訪談,2023年6月30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胡朝欽訪談與紀錄,地點位於基隆市石宅。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來自山東的石慶松與父親一同來到台灣,雖然對老家單縣沒有印象,但他仍記得6歲時與父母一同住在青島的場景。
1898德國租借膠州灣與周邊地區長達99年,作為德國在東亞的根據地,期間德國在膠州灣建設了富有德式風格的鐵路、港口等現代化設施,將膠州灣從以農、漁業維生的地區,轉變為商貿城市,並將其命名為「青島」。「青島在我印象裡面,我認為是大陸是最好的一個地方。因為青島你出門抬頭望去,馬路上沒有電線桿、路兩邊沒有水溝,又是當年的德式建築,一百多年來到現在還是一樣,氣候是非常好啊。」石慶松指出,他當時住在鄧州路上,周圍都是小洋房與德式建築,馬路兩旁種滿白果樹。從1949年離開中國後,直到1987年政府開放探親,石慶松才有機會回中國,不是到山東,反而是去了江蘇。他說:「民國79年就開始三通了啊,那返鄉的話反而是去江蘇,因為我那個堂姊在江蘇,江蘇那個常州。然後我呢,是回去看過我堂姊,到江蘇看過我堂姊。老家沒有回去過,因為親人都差不多不在了。」最後,石慶松指出,因軍人身分敏感,出入境都有受到管制,赴大陸探親,皆需要向政府報備,加上父母都在台灣,返鄉探親後不曾回去青島的家。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