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軍少校通信官李彥生訪談錄:空軍與海軍的選擇

影音為海軍少校通信官李彥生的口述訪談,2023年8月2日,由青潮人文工作室研究員胡朝欽拍攝記錄,地點位於台北市中山區老人住宅。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數百萬軍民隨部隊到達台灣,包括李彥生一家人。李彥生在訪談中表示,他在台灣就讀師大附中,畢業後選擇從軍,考入海軍官校。當年選擇從軍,與李彥生的家族背景有一定的關聯。李彥生說:「伯父李思聰曾是監察院院長,姑父王玉文是一位中將,家族在政界與軍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我從小就想到一名軍人,特別是空軍的飛官。」高中畢業時,李彥生同時錄取空軍官校與海軍官校,但被母親阻止。李彥生說:「我是獨子,我母親叫我千萬不能去,怕墜機。」戰後台灣戰機不像現代的飛機安全,機毀人亡事件時有耳聞,在母親極力反對之下,1956年,李彥生只能選擇進入海軍官校就讀。1960年,李彥生從海軍官校畢業,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卻因人生目標轉變,李彥生提早退伍,僅服役十年,雖有榮譽國民身分,但沒有退休俸,也無法申請海軍的退員宿舍。但他曾聽聞同僚抱怨宿舍環境,李彥生說:「基隆的海軍宿舍環境較差,經常下雨,住得並不舒適,大多住在高雄或蘇澳的海軍宿舍。」雖然沒有房子住,但李彥生一點也不後悔他的海軍生活,航行海上帶來的寬廣眼界,讓他日後能到國際公證公司服務,薪水還不賴呢!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胡朝欽
  • 時間資訊
    錄製日期
    2023/08/02
  • 媒體類型
    聲音
  • 參考資料
    胡朝欽訪問記錄,〈李彥生先生訪問紀錄〉(未刊稿),2023年8月2日,於台北市中山區老住宅。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