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宜蘭龜山島披罾漁場澳心

照片為龜山島龜尾海岸,攝於2024年3月。場景中可以看見延伸的龜尾,龜尾特徵為一細長之石礫,向西北方延長,約一公里形成灣澳。灣澳為沙岸,因此在此處能操作「討罾仔」(thó tsan-á)等漁法,亦為進行「牽罟」(khan-koo)的重要漁場。

龜山島「澳心」是在龜山島龜尾海岸北岸離岸 1000-1500公尺漁區,以龜尾為指標的範圍處。「披罾」漁場的特性,需要比較平穩的海流,避開珊瑚礁、石頭,「披罾」的漁網投下去才拉得起來;如果遇到礁石的話,網子拉起來會破損。

到漁區除了火船仔以外,其他四艘各就各位以「披罾」的漁網,四角型之長度與寬度放下石頭碇先行固定後,罟母與3艘罟仔就可放開石頭碇之繩子4艘船靠在一起休息。在照火/燈的時候,魚都是順流來的魚,照光固定住,投網之後,火船再慢慢的泊啊泊向中間。等候火船船長觀察到有魚群吃火,打信號給罟母,準備「著罾」(即收網)。收網時拉繩子將「披罾」的漁網拉成四角型之位置,火船負責將漁群帶到漁網正中央時,4艘船上所有船員即齊力收網。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海波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4)。臺灣歷史博物館112-113年地方漁具漁法記憶蒐整計畫訪談紀錄(2024年3月31日訪談),宜蘭縣頭城鎮龜山里。
  • 資料來源
    照片來源:簡熒芸
  • 撰寫者
    海波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