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記載:來臺移民仍供奉大陸家鄉的守護神,以及奉祀各自信仰的神像與香火。所謂「香火」,就是「香灰袋」,裡面裝家鄉神龕前的香灰,帶到臺灣來當神佛供奉(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1978:17)。
在漢人社會,宮廟是信眾燒香祈神之所,且有擲筊、籤詩做為與神靈直接溝通的工具。「燒香」的行為極為普遍,「香火」的理念構成漢人神明信仰和儀式極為重要的一環。一般民眾「拜神」的儀式行為,最普通常見的兩種基本的動作,一是合掌行禮或跪拜,另一種是「燒香」和「燒金紙」,是人對神溝通方式,而且特別重視「香火」。廟裡供奉的主神及配祀神供桌上的香爐,一個香爐即代表一尊神的「香火」。
此外,常見的現象是民眾到廟裡的香爐掬取「香灰」,他們認為香灰中摻有神明的靈氣。另一種「香火」的形式,是用紅布縫製的小袋,內裝少許的香灰,俗稱「香火袋」 ,有的「香火袋」上印有「合家平安」小字或神像。
參考書目: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197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