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艚仔(tiò-tsô-á)是在南方澳逐漸創新所成,約始自1950年間,有小琉球籍漁民前來南方澳試釣鯖魚開始,在1952年開始有竹筏出現,隨即引起在地人、澎湖人仿效,大小漁船曾多達上百艘。
接著南方澳興起許多漁法,例如巾著網、大型延繩釣、大拖網,許多漁人感到釣艚仔漁法太過於繁瑣、辛苦,因此轉而從事其他漁法漁業,或者上臺北當綁鐵工、板模工、水泥工,收入穩定,又可免去海上風險以及全家都忙的窘境,於是釣艚仔的漁人便一直流失。
到了1966年,專職釣艚仔只剩40餘艘,而漁場和魚種又和牽網大幅重疊,形成了競爭。1975年,最致命的、大型圍網引入南方澳,其漁場、魚種亦相同。大型圍網單日一次的漁獲少則數十噸,多則數百噸甚至上千噸;釣艚仔放流7天,即使有20人在釣魚,一航次也才有5-9噸的漁獲而已。
大型圍網把魚都捕走了,也壓低了魚價,腰斬成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隔年釣艚仔和牽網也就全數崩潰。釣艚仔到後來僅剩1艘,當作消遣性的經營,直到2011年因木船太過老舊而結束,就此走入了歷史。
釣艚仔漁法的興起,引起小琉球、澎湖漁師的進入;後來小琉球及澎湖人逐漸轉往珊瑚捕撈及放大緄(pàng-tuā-kún)漁法,後期的釣艚仔主要為南方澳當地漁民經營,直到發展25年後結束,不再有人使用。南方澳也因引進高資本的大型圍網漁法,漁業獲利集中幾位資本家,另一方面,地方漁民也因臺灣臺北桃園一帶工廠需要大量人力而離開,南方澳漁業已漸消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