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釣艚仔漁法發明以前,南方澳漁人釣鯖魚是沿用日本留下的方法,將宜蘭沿海「牽罟」(khan-koo,地曳網的一種)所捕獲的苦蚵仔、鱙仔、魩仔或小蝦仁經鹽漬後切塊,做成魚餌,相當耗時,因此釣鯖魚的行業並不普遍。
小琉球漁人使用白色雞毛當假餌,原本當地是用在釣紅飛刀魚,但沒想到在南方澳也適合用於釣鯖魚,並且引起南方澳漁人的效仿。同一時期,又有小琉球漁師效仿基隆釣赤鯮船層疊小舢舨的方式,將小琉球當地的竹筏去掉翹頭,鋸截成一半,開發成供1個人釣魚的釣艚仔竹筏。由於竹筏空間充裕,載重量也夠,放上漁船甲板也可容納,把竹筏往上堆疊或側立排放均可,一艘漁船可以放很多隻,加上竹子取得容易又便宜,因而解決了當時一艘小漁船只能容納3~5門手釣,而且釣線容易糾纏的問題。
這兩個改變,使得漁業就業人口增加,大量的漁民進入南方澳來釣鯖魚。然而造成白色雞毛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有人用日本人傳承下來,用來釣「卓棍」(toh-kùn)的「東京線」製作假餌(所謂的東京線指從東京來的白棉線);有人則使用耐用又易取得的飛烏虎及旗魚的魚皮來製作。1961年小琉球漁人陳石碖將白色、綠色、紅色等塑膠布剪成小長條,製作假餌去試釣,沒想到效果竟然是所有假餌中最好的,於是南方澳釣鯖魚的假餌便全改為塑膠布,而且也運用到釣其他魚類的捕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