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道明會傳教士隨西班牙軍隊進入臺灣北部,先後至基隆、淡水等地區開拓佈教,直至1642年西班牙於雞籠之戰敗與荷蘭人,被迫放棄臺灣據點,因此中斷臺灣傳教事業。
傳教士來臺初期活動範圍以西班牙堡壘周圍為主,直至Jacinto Esquivel神父才開始走進原住民聚落,於雞籠、淡水等地設立教堂。為利於傳教,Esquivel勤學當地原住民語言編寫《淡水語辭彙》,並翻譯天主教要理為《淡水語教理書》。後續又語當時的駐軍長官Juan de Alcarazo集資成立「聖慈悲兄弟會」,從事臺灣地區慈善事業。另著有《臺灣島備忘錄》,以原住民聚落傳教的經驗,描述北臺灣原住民相關風俗民情及硫磺、礦產、鹿皮等採集與買賣交易,為記錄北臺灣原住民社會的重要文獻。
傳教士來臺初期活動範圍以西班牙堡壘周圍為主,直至Jacinto Esquivel神父才開始走進原住民聚落,於雞籠、淡水等地設立教堂。為利於傳教,Esquivel勤學當地原住民語言編寫《淡水語辭彙》,並翻譯天主教要理為《淡水語教理書》。後續又語當時的駐軍長官Juan de Alcarazo集資成立「聖慈悲兄弟會」,從事臺灣地區慈善事業。另著有《臺灣島備忘錄》,以原住民聚落傳教的經驗,描述北臺灣原住民相關風俗民情及硫磺、礦產、鹿皮等採集與買賣交易,為記錄北臺灣原住民社會的重要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