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熱蘭遮堡遺蹟(原臺灣城殘蹟)上的壁鎖痕跡,應是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壁鎖案例,為荷蘭時期留存下來的建築遺構。基於壁鎖的構造作用,其應用必然伴隨磚構造建築之出現。根據荷蘭時期與清初文獻,可知臺灣的多數建築屋身均為竹、木構造,屋頂則為茅草構造;自荷蘭時期以後,磚、瓦構造才逐漸在臺灣普及,連帶於建築構造中使用壁鎖。
除了熱蘭遮堡遺蹟之外,橫跨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一直到戰後1950年代,均可見到應用壁鎖之建築案例,其中以位於臺南市的案例最多,如國定古蹟祀典武廟、大天后宮、以及臺南市市定古蹟水仙宮、興濟宮、西華堂、海山館、陳世興宅、麻豆大埕郭舉人宅、麻豆林家三房祖厝、鹽水八角樓、麻豆護濟宮、鐵線橋通濟宮等。
除了熱蘭遮堡遺蹟之外,橫跨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一直到戰後1950年代,均可見到應用壁鎖之建築案例,其中以位於臺南市的案例最多,如國定古蹟祀典武廟、大天后宮、以及臺南市市定古蹟水仙宮、興濟宮、西華堂、海山館、陳世興宅、麻豆大埕郭舉人宅、麻豆林家三房祖厝、鹽水八角樓、麻豆護濟宮、鐵線橋通濟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