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興建於昭和4年(西元1929年)的曾文溪渡槽橋,為嘉南大圳南幹線輸水的重要設施,此外,橫跨曾文溪的渡槽橋,更曾兼作公路橋使用,除了運送水源的關鍵作用外,也扮演南北交通的樞紐,具有特別的價值。
在實際功能之外,曾文溪渡槽橋的獨特價值更顯現在建築工法上。渡槽橋的橋面為鋼筋混凝土,其下是以鋼板組建的渡槽,以及「華倫式桁架」,桁架結構為鋼結構,現代的鋼桁架皆以焊接組合,然而日治時期沒有焊接技術,如何完成跨度如此巨大的桁架呢?桁架使用L型角鋼和鋼板建築,其間使用「鉚釘」組合,以往鉚釘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工法,直到民國六、七十年尚有使用,鉚釘的技術是使用燒紅的鐵棒,從底下往上丟,上面的人將之夾住,再迅速套進事先鑽好的孔,立刻用工具夾好定型,之後再慢慢冷卻,最後才形成現在所見的圓形結構,所有的工作都是瞬間完成,一有閃失便會造成人員受傷,需要相當高度的技巧,當代已經幾乎不使用,相關的技術亦逐漸失傳,因此主要仍以鉚釘組合的曾文溪渡槽橋,在工法上具有相當的價值。


